本文节选自“第二届文化与心理治疗论坛”的会后工作坊“中国文化中的俄底浦斯三角”。本次会后工作坊的主讲人为陕西省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心身医学专委会副主委、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学专委会副主委、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委会文化与心理治疗学组组长张天布。本文的发布征得了张天布老师的同意。

    俄狄浦斯三角是在精神分析、临床实践、个人成长中都非常重要的主题,且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有不同的表现。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俄狄浦斯三角的表现特点如何?这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探索。

    一、中外文化背景下的典故

    首先,张老师介绍与区分了俄狄浦斯故事、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期。

1)俄狄浦斯故事来自一个希腊神话典故,即一个国王的儿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弑父娶母。而且在不同文化故事中都包含了类似的父辈与子辈间的关系冲突,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曹禺的话剧《雷雨》、中国明朝故事中薛仁贵父子的故事、《宝莲灯》沉香劈山救母等。

2)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借用希腊神话故事来命名的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三角关系和内心冲突。俄狄浦斯情结与俄狄浦斯故事这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3)俄狄浦斯阶段是一个心理发展的阶段,是借着对俄狄浦斯情结的探讨,发现3-6岁的阶段俄狄浦斯情结表现得尤为突出,从而得以命名的。在该阶段孩子的心中出现了“父亲”的形象,也就是出现了父亲与母亲二人功能与角色的分化(在更早期父母的功能角色是未分化的),从而需要面对比原先二元关系更复杂的三角关系。

接着,张老师进一步对俄狄浦斯三角进行了阐述。

1)内在的和外在的三角:强调了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对三角关系的体验,而不仅是外在的现实的三角关系。比如,单亲家庭成长的孩子不一定就会出现问题,虽然不与父亲一起生活,但孩子心理上可以有父亲的形象和关系。

2)完整的和不完整的三角:完整的俄狄浦斯三角是指,孩子认识到虽然父母是两个人且分别对自己好,但父母之间也有他们自己的连接。不完整的俄狄浦斯三角是指,孩子心理能力不足,不能接受父母之间有连接,只允许父母分别对自己好,不允许他们互相之间建立联系。

3)俄狄浦斯三角的文化含义:基本的三角关系模式可以转移表达到成人生活的其他方面,并由此构成了文化的内涵。如,在个人-老板-工作的三角中,我努力工作的同时和领导同事如何相处;在个人-法律-利益的三角中,个人对利益的欲望还要有法律规则进行调控。

俄狄浦斯三角关系的核心是如何处理一个新的客体及其带来的冲突。于是,张老师介绍了俄狄浦斯冲突的特点,即竞争与认同,其中包括4个方面:超越与内疚、攻击与惩罚、退行与固着、认同与和解;并介绍了超我形成过程中起作用的几个成分:阉割焦虑、父母的拒绝、社会的规则、理想化自我。

二、中国人父子冲突的解决之道针对父子关系冲突、权力之争的解决之道,张老师总结了九种类型并分别进行了阐述。

1)聚义革命(造反情结):代际冲突剧烈,认为父辈碍事、是子辈成功路上的绊脚石,要通过“揭竿、起义、推翻”取而代之,从而实现子辈的成长成就。

2)反叛被诛(丹朱情结):“造反”往往是不被社会伦理规范所允许的,造反者内心可能有强烈的内疚和失败的暗示,在“想成功”的同时也有“不敢成功”的自我惩罚的需要。历史上大多数造反者也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3)复制人生(舜帝情结):认同父辈,成为忠诚的、绝对服从的继承者、复制者。虽然这是很好的解决冲突的人生策略和智慧,但代价是损失了自我的独立性。比如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宁可折腾受苦,也不想复制上一辈的人生。

4)为尊者讳(名讳情结):儒家伦理纲常对长者要尊称,不能直呼其名,说明了中国人对于冒犯长者的忌讳。但现在中国社会中已没有那么严格了。

5)自我了断(太监情结):不能忍受竞争中幻想的遭到惩罚的恐惧,于是通过心理意义上的阉割,即牺牲一个人的性别气概和性别优势(如阳刚之气、阴柔之美),让自己内心更好受。精神意义上的阉割还包括打垮志气、没有雄心、不能坚持等。

6)出家避世(宝玉情结):在现实中逃避冲突,选择避世离尘、自得清净,或者自成一派,但并非真正的得道开悟。如,现在人所说的“佛系”生活方式。

7)开宗立派(山头情结):树大分支,另立门户,往往是家庭和团队好的选择,比如,徒弟出师自立门派,是处理“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两辈冲突的一种相对建设性方式。

8)继承发展(改革情结):继承前人的资源,调节某些部分,做出适应性发展,说明有较强综合协调处理冲突的能力。这种策略最考验人的心智水平。而发展出这种能包容、涵纳、缓冲的心智能力,对于处理家庭、单位、社会各方面的冲突是十分重要的。

9)投降归顺(招安情结):最典型的体现于水浒传中的宋江,瞻前顾后、里外讨好、努力调和。在当前社会的一个表现是某些创业者包装自己的企业并让其被并购。

三、文化的心理意义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文化有三层意义:

1)文化是一种集体超我。

2)文化是一种集体的心理防御机制。

3)文化是心理认同的模版。

接着张老师提出了一个思考,“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里”?张老师提出,我们在对原生文化有认同的同时,也在进行反思和变革。中华原生文化在历史上经历过几次重大的断层、杂交和重生,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对原生文化的认同变得艰难曲折。而我们是在文化的鲜活流动中存在的,既是先人文化的继承者,也是当下文化的创造者。

就中国儒家文化而言,张老师提出,它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农耕文明的发展中体现出一定的优秀性、共识性,但是也并不是一成不变、四海皆准的真理。

四、从俄狄浦斯三角看文化

在现实生活与历史文化的代际传承中所表现出的社会文化冲突模式,常带着俄狄浦斯三角关系的特征。上辈人的文化态度往往代表着父亲的形象,而我们作为文化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和先人传统文化的冲突就像父子关系的冲突。那么我们要如何处理?张老师提出,文化是祖先留下来的智慧,而不是祖先拿来惩罚我们的东西,重要的是我们要使其流动起来,与之携手往前走,让文化在当下得到新的发展。

点赞(1)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